城市供熱系統是利用集中熱源,通過供熱管網等設施向熱能用戶供應生產或生活用熱能的供熱方式;其中熱源型式有熱電廠、集中鍋爐房、分散鍋爐房、工業余熱、核能、地熱、太陽能、熱泵、家庭用電暖器和小燃煤(油、氣)爐等。根據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清潔供熱行業現狀深度研究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2022-2029年)》顯示,城市供熱系統按熱媒可分為熱水供熱系統和蒸汽供熱系統;按熱源分為熱電聯產供熱系統、鍋爐供熱系統,以地源熱泵、水源熱泵、工業余熱、核能等作為熱源的供熱系統。當前我國供熱方式從單一能源向以清潔供熱為核心的多能互補、新能源開發相結合的方式轉變,經營向規范化、精細化、智能化方向轉變。
城市供熱系統類型
分類標準 | 具體類目 |
熱媒 | 熱水供熱系統、蒸汽供熱系統 |
熱源 | 熱電聯產供熱系統、鍋爐供熱系統,以地源熱泵、水源熱泵、工業余熱、核能等作為熱源的供熱系統 |
供熱管道 | 單管制、雙管制、多管制供熱系統 |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優勢分析
首先供熱行業是國家民生保障事業,與能源結構調整、城市建設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屬于嚴寒和寒冷地區,對當地居民而言供熱是一種剛需,能解決冬季采暖的基本生活需求。城市主要采取集中供暖,而農村是分散供暖,由全國各地供暖服務期圖表可以看出中國三北地區供暖服務期高達180+以上。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其次供熱行業具有弱周期性,經濟的起伏變化對行業需求影響很??;再次小型供熱企業被優秀國營供熱企業和大型民營供熱企業兼并重組,將像燃氣行業一樣逐步走向集中化,管理更為科學。此外供熱行業本身體量龐大,節能減碳的可優化空間更大,目前全國實行的集中供熱熱電聯產綜合熱效率高達85%,能有效利用能源達到環保節能目的,還能降低運行費用、改善環境、實現科學管理、提高供熱質量等。除了熱電聯產供熱發展模式外,國內已自主研發出可再生能源供熱模式、核能供熱模式等,進一步保障供熱安全,有效改善能源結構,緩解日趨嚴重的能源供應緊張局面。
劣勢分析
供熱系統的熱原結構由當地的實際情況、資源環境決定,一般而言燃煤、熱電聯產和燃煤鍋爐是供熱系統的主導熱源,比如某些地區煤炭資源豐富,其他可再生資源貧瘠,那燃煤就是唯一的選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煤炭仍是供熱行業的主力能源。
供熱行業還具有重資產的特點,需以較大資金投資供熱服務流程中的熱源、管網、換熱站等,但投資回報期達到7年左右,并且供熱是民生產業,只能獲得較少的利潤回報。
機遇分析
1、政策導向支持供熱產業
清潔取暖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且利國利民,得到了國家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為此制定專門的供熱技術標準和法規政策,深化供熱體制改革,完善城鎮供熱價格機制,到2025年大幅提升城鎮清潔取暖比例。在清潔供熱產業發展中,政府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各級政府因地制宜紛紛出臺供熱管理條例以規范供熱用熱行為,扶持供熱產業的快速發展;并且還對清潔供熱試點運行城市持續給予財政支持。這些都為清潔供熱產業的健康發展營造有利的宏觀環境。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2020年我國城鄉集中供熱面積呈穩中上升趨勢,201年全國集中供熱面積97.70億平方米,2020年增至122.66億平方米,年復合增長率達7.88%,預計2021年全國城鄉集中供熱面積約130余億平方米。其中城市集中供熱面積也不斷攀升,2020年達到98.82億平方米,預計2021年全國城市集中供熱面積將破百億平方米,2030年達到150億平方米。
數據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觀研天下整理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觀研天下整理(PY)
2、城鎮化水平和新建房屋面積持續提高
隨著農村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新建房屋面積的持續擴大以及南方地區新興冬季供暖,為供熱提供了用戶環境,全國用熱需求增長較快,供熱規模得到進一步擴張。2021年全國城鎮化率達到64.72%,比上年增長了0.83%;同時國內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從2017年的78.15億平方米將增至2021年的98.10億平方米。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觀研天下整理
數據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觀研天下整理
3、科技助推智慧供熱
新理念、新裝備和5G、云計算、區塊鏈、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與供熱行業深度整合、互聯互通,推動行業向人工智能控制階段進階升級。供熱企業直接通過移動終端設備,實現各類資源的高效利用,比如搭建大數據基礎上的智能供熱運行平臺,借助芯片傳輸等實現數據收集、分析、供熱參數遠程調控等功能,服務于智慧社區、智慧城市建設,科技創新和智慧化融合為供熱行業注入新的活力。
挑戰分析
供熱市場優化整合的需求造就該行業發展機遇,也帶來挑戰。供熱行業面臨新能源重大變革,政府加大對環保政策的傾斜,整體局勢對供熱行業的環保要求越來越高,并且民眾對供熱的需求日漸差異化,這也加劇了供熱企業對環保的投入和供熱需求的創新研發。
目前供熱行業是朝陽行業、資本、技術、人才涌入其中,同時燃氣、供電等行業也相繼進軍供熱領域,導致供熱市場被分割,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原有供熱企業和新進企業如何擁有更多的市場份額是必須思考和付諸行動的一大挑戰。
其次國內乃至世界能源需求增長,推高了化石燃料價格,給全國經濟運行帶來壓力,也會導致供熱價格居高不下。此外供熱行業正面臨能源轉型局面,對企業運營成本和人工成本降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熱系統工程兼顧專業性和技術性兼顧,但供熱行業是人才洼地,供熱系統建設的設計、施工、運行、維護、管理等環節所需的高科技人才缺乏,吸引不了高端人才,也是許多供熱企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

【版權提示】觀研報告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版權疑問、身份證明、版權證明、聯系方式等發郵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